首页 师资培训 论文选登 教师语言技能对学生生语言能力的影响

教师语言技能对学生生语言能力的影响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小学相对于其它形式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小学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基本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他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在学校主要是教师的口耳相传。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言传和身教。言传就是通过语言指示、建议等进行指导、教育、传授知识;身教则是通过示范、演示等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指导。由于学生所具有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小学教师是以语言指导为主的,当学生对活动的内容不理解、有畏难情绪时,或者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都采用示范或演示的方法,即便如此,示范和演示在多数情况下也是教师伴随着语言进行的。因而,语言指导在学生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技能是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
  小学教师的语言技能就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基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而可以肯定,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换言之,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及发挥的效果。此外,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教师对所面对的语言对象的看法,同时也能表达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教师说话时的口气、说话时态度以及声调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和情感发展等起着极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语言技能的确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学生。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可接受性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学生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所谓不同,主要指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对性格不同的学生,语言的使用就不同,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学生焦躁的情绪得以缓和等等。总之,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不同的学生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学生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学生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学生主要模仿家长;在学校,学生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学生才能准确地模仿,学生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口若悬河和侃侃而谈都不应是教师所追求的。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在谴词造句上应当力求达到炉火纯青。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一年级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学生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学生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第四,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小学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小学的教育教学与成人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小学教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学生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教师应该如何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呢?
  一、 学生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示范性
  7~8岁的学生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他们缺乏语言的识别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示范,学生的语言就得不到正确的发展。在学校,教师无疑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学生都非常敏感,都乐于模仿。因此说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力求标准性和规范性,克服方言化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语言的样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作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有的老师“n、l”不分,将“喝牛奶”念成“喝流来”;有的老师平翘舌音不分,将“吃饭”念成“刺(ci)饭”;还有的老师将“小孩”说成“娃儿”(四川方言);将“你要苹果吗?”说成“阿要苹姑啊”(南京方言)等等。由于我们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的惯性使他们的语言方言化,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发音,用心学习普通话,克服方言土语的干扰,加强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尽量做到顺畅、准确地使用普通话。
  2、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学生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3、力求纯洁性,克服粗俗化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纯洁、文明、健康的,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有一次,雨沁上课在那自说自唱,我很生气,对她喊到:“你真是个疯Y头!”当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跟着冲他喊:“疯Y头!”第二天,雨沁刚进教室,教室里的学生就对着他喊“疯Y头!”雨沁委屈的看着小朋友,眼里还含着泪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意识到我不经意间的一句气话已经对雨沁造成了伤害。经过对雨沁的安慰和对其他小朋友的教育,这件事平息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地愧疚。作为教师我们应避免使用“滚出去”、“猪脑子”、“笨死了”等等不文明的粗俗语言。要尽量使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总之,学生教师要提高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纯洁性,这是发挥语言魅力的前提条件。
  二、小学教师的语言应体现人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设计师都给房子、车、家具等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赋予了人性化的设计。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就更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了。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双方,作为互动一方的教师,其语言的人性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尊重学生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与学生说话是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裤子不愿意告诉老师,怕老师说:“你怎么会尿裤子?”这样一说,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会笑话自己尿了裤子,被大家笑话多没“面子”呀,只有自己忍着。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下,照顾孩子的感受,不用带有责备的质问,而是蹲下来亲切地、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们悄悄地去办公室换上干净地裤子。放心吧,我会替你保密的,小朋友们不会发现的。”我想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顾虑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 平等交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不要讲话”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学生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活动,支持学生的探索。比如,当学生不愿意帮老师收作业本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学生的帮助,锻炼学生,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作业本!”;当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时,为了防止学生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的提醒学生:“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我想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而不能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要这样做”、“那样可不行”、“不许”、“不能”等等语言,否则会阻碍孩子主动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3、 因人用语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学生,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更多的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学生的急燥情绪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总之,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为学生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掌握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伴着我们的语言健康快乐地成长。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