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资培训 论文选登 华语教学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华语教学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华语教学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国侨办外派晋总督导  杨见

杨见,国侨办外派晋总督导老师,山东省济阳区民族小学校长,现任教于菲律宾怡朗中山中学。山东省教育学院中文毕业,济南市骨干教师,济阳区优秀教师。多次执教济阳区区级公开课和观摩课,并取得一致好评;多次在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被济南市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语文教师”;被济阳区教育局评为“语文教学能手”;2016年被济南市教育局评为“优秀辅导老师”;2017年9月被济阳县教育局评为“济阳区优秀教师”。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建设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华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孕育形成的。为此在华语教学中渗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 姓名字号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姓

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

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二)氏

氏是家族的标记。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

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

(三)名

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古人“三月剃发取名”。命名之道,各代不同。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如盘庚;春秋战国时,或以动物为名,如触龙、项燕、西门豹,或以贱以丑为名;或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轮扁、优孟;王莽篡汉到“三国”时期盛行“单名为贵,双名为贱”,如:王会宗;魏晋时好用“之”,如王羲之、王献之。

(四)字

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

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关系: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

(五)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

(六)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关羽谥号是壮缪侯,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意思就是关羽很有本事,但是没有发挥出来,有些名不符实,这算是对关羽的高度总结了;张飞的谥号是桓侯,辟土服远曰“桓”,意思就是开疆拓土,威震敌人,张飞是刘禅的三叔,也是他的岳父,因此他对张飞的谥号有些故意的偏袒,不过这也是一个事实;赵云谥号顺平侯,顺顺当当、安安稳稳,一听就是好兆头,赵云呢也果不其然,寿终正寝,留下千古美名;黄忠谥号刚侯,一大把的年纪,刚正不阿,斩了夏侯渊,老当益壮,留的身后名,他配得起这个称号。马超的谥号是“威侯”,马超作为一位猛将,用“威”来形容他也再合适不过了。

(七)古人名字号

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

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称康有为为“康南海”)。

有几项连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 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

大臣自称臣。

一般人自称仆、不才、不佞、不肖、愚、鄙人等。

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4.敬称。

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

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5.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1)不然,籍何以至此?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

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

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二、 纪年纪时

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1.古人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2.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1911年   辛亥年        2019年   己亥年

3.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4.古人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5.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6.古人纪时

(1)天色纪时法(2)地支纪时法(3)五更报夜

7.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张岱《湖心亭看雪》)

8.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9.关于传统节日

(1)元日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4)清明(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6)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7)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8)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9)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11)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三、 礼仪制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

《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吉礼:即祭祀之礼。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

2.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