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资培训 论文选登 中華傳統文化中月的意象

中華傳統文化中月的意象

中華傳統文化中月的意象

國僑辦外派晉總督導老师  查贵明

查貴明,國僑辦外派晉總督導老師。安師大中文畢業,華東師大在職教育碩士學歷。中語會授課比賽安徽省二等獎,滁州市教體局專家資料庫成員,市骨幹教師,全椒縣教體局兼職教研員,縣首屆名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市作協理事。曾是《意林》(中學生版)等期刊的簽約作者,《中學生學習報》美文閱讀版的兼職編輯,菲律賓《商報》“大眾論壇”專欄作者,現是《世界日報》“大廣場”欄目供稿作者(筆名宇文芹)。在全國各媒體公開發表散文小說六七十萬字,出版過個人作品集《襄水清流》和《襄水靜流》。現任紅奚禮示立人中學華語教學督導。

從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到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再到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文人們對月亮的喜愛可見一斑。其實早在《詩經》中,我們的先人就開始歌頌月亮:“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亮,不僅高高懸掛在夜空中,更永恆地懸掛在歷代文人的心頭,溫柔地照耀著古典詩詞的浩瀚星空。那麼,歷代文人們都在月亮上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月亮意象有哪些內涵呢?從現有的詩詞及論著看,大致有以下幾種內涵:

一、月的時間意象

月有陰晴圓缺,又有規律的迴圈,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計時的曆法,詩詞中用“月”單純表示季節的也非常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二月春風似剪刀”、“畢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風怒號”等等。但人事的興衰,朝代的更迭,與那亙古不變依舊東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駒過隙,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發出時光飛馳、人生苦短的感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間不知流轉了多少英雄豪傑、凡人庸才,而月僅是相似,其實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啊!面對那“年年今夜,月華如練”的永恆意象,多少人“慣看秋月春風”。“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是李白的質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的探詢。有人問其始,自有人問其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僅李煜,封建專制的社會在本質上是壓制禁錮人才的,自己的壯志豪情聰明才幹也無可奈何地消融在歷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宮裏人”,他們的生命與逸志也常常被淹沒被虛拋浪擲了。“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舊時月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浩歎和追思。但前不見其始,後不見其終,那“秦時明月”尚照漢家宮闕,那古時明月,今日依舊朗照九州。“長溝流月去無聲”,物換星移人不同。在這裏,月再一次通向千古亙遠,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識。

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歎時之作流傳千古。“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等我們長大了還有識月的心情嗎?那美麗的白玉盤,是否也已經被城市的燈火所淹沒?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恆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為的鬥志。“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操問怎麼有為,但生活中更多的卻是無數的人成為“雞聲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

二、月的空間意象

月掛中天,月光噗灑大地,或朦朧,或明亮,於是物質上的月又成了佔據巨大空間的月,更在文人筆下擁有了文化的內涵。“月出驚山鳥”的幽靜明亮,令詩人們揮毫寫意,寫下天階夜色涼如水的清涼感受。

月,憑藉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種廣闊的境界,給人以恢弘雄壯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空闊,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遼遠,李賀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細膩,王維守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沈如筠“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創造了月和邊塞的相行相隨相撫相慰的空間美。就在這一瀉千里的月明中,多少故事在演繹著多味的人生。“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演繹出詩奴與韓愈關於“推敲”的佳話;“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失意之士的對月感歎;“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是失利時的倉皇保命;“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是革命者的豪情……

面對無限的月色,詩人湧發了多少靈感,不僅月本身的遼遠令人產生無限嚮往,那月色下的萬事萬物也因之而擁有無窮詩意。夜因月而有了生氣,月因夜而盡顯其意。詩人的心靈正是在無邊的月色中才得以思接千古,慨天地之茫茫,收萬物於心間。

三、月的情感意象

詩言志也,縱然王國維分境界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但詩詞中的萬物終究是詩人眼裏的,因而無不皆有我色,蒙著感情的面紗,這也使得月又由物質的而幻化為精神的,成為人感情的寄寓者。

月是情緒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陰,月圓月缺與圓滿、欠缺等事物異質同構。因而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月下有情男女的相視相戀;“月照高樓”的孤寂,情到深處,月便自然與情愛相連了。儘管人生無物比多情,無物似情濃,但是,月仍然是一種表達情與愛的最佳寄寓和祝願:謝莊“隔千裏兮共明月”;孟郊“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月是愛的禪意、愛的見證。無論是狂羈灑脫的李太白,還是情意綿綿的李義山,都拒絕不了月光的見證,在月光的溫撫下,還原出人的本真。一時騷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詩聖的千虐,都一一呈示在纖塵不染的月光下……傾聽愛情的下落和心音。在愛情的情感世界裏,唐人的情懷、渴念,甚為壯闊、更為空靈,情愛也甚是摯熱、濃烈。“待月西廂下”的癡心迫切,“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的癡戀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還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間。分別之後,“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縈繞著愛的惆悵和迷惘。“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月明之夜,風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時,該又憑添幾重愁苦!於是淒迷廣浩的月下便成了無盡的相思之時空:“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緒,李商隱就是一千次一萬次,也道不完欲說還休。當然,時間的月水也許會消磨和沖淡愛情“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那個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尋回?即若喚回,恐也不是彼時情懷了。好夢已去,往事如煙,空留絲絲縷縷的舊蹤嫋嫋飄開在愛情失落的天際。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裏,只餘下“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的蒼涼蕭瑟的景觀。愛情在淒迷的月色、催人腸斷的鈴聲的烘托下,更為淒婉欲絕。此時此刻,月光溫撫下的天際中,所飄蕩的只是悲愴千古的愛情挽歌了。

四、月的象徵意象

(一)良辰美景的象徵

月以其輕柔如沙而編織了一個令人臆想無窮的境界,古人早有“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清麗,“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朦朧,“雲破月來花弄影”的變幻。因而以月來代良辰美景,典型而盡意。李白有月必有酒,他想“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更要“浩歌待明月”,進而能曲盡已忘情。蘇軾亦言“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更有秦觀的“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但良辰美景終有不知珍惜者,於是就有了李煜的多少恨,恨如一江春水向東流;還有了琵琶女的淚水傾訴“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待到暮去朝來顏色故時,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婦。

(二)高潔品質的象徵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月因其高掛中天,其光又或珠黃,或乳白,純潔動人,於是在癡情者的眼裏,她儀態萬方、溫柔嫺靜,用來喻人自是別有神韻。“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一純潔、嫩白的美人就似月般楚楚動人地立於眼前。月的高不可攀,光芒萬裏,不能不讓人把日月並提,“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以日月作比把對屈原的讚譽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頂峰。詩仙認為,太陽是由火精煉而成,月亮則是由水銀鑄冶而成,故才顯得那麼的純淨無瑕。“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這更是臆定了月的高貴。再如他的“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春花滄江月,秋色碧海雲”,“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李商隱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都借月寫人的清淨淡泊的高遠情懷和孤高出塵的高潔心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梅花的超凡脫俗、俏麗可人,提升了梅的高潔品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正是他們遠大志向、抱負的生動反映與形象寫照。吳承恩故居對聯“撫琴對明月,詩寫松風聲”,正是有這樣的月之情懷,才寫出了曠世名著《西遊記》。

(三)知情可人的象徵

古代,人們認為日為陽,故曰太陽;月為陰,故曰太陰。因此,人們常用月來形容女子容貌、體態與情操之美,如人們常說的“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等。在詩人與月共存的時空,月不再是宇宙間一顆行星,只會發出皎潔的光,而是成了一個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可人。在《詩經•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歌詠,以皎潔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純與美麗。有五柳先生“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南山閒適,有“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無語助興,“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忘情,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癡情相伴,有“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的知心愛人,更有“溪邊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遲出”的調皮嬉戲,也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幹南鬥斜”和“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溫馨動人。“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獨行時,月亮是貼心伴侶;“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看似山月無情,但這正是建立在她該是知道心事的基礎上才如此言語的。更有直言“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者。李白詩中月之意象多有這種象徵、比喻意。如“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用比喻和誇張的筆法寫女子的美麗無比,以月之玲瓏,襯人之幽怨,從反處著筆,不落言筌。馮夢龍雲: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清代莊盤珠也有類似的“月近中秋分外明”詩句。

(四)離愁別恨的象徵

月圓喻團圓,月缺自然就是離別了。“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縱有豁達之人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仍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揮之不去,漸遠漸濃。能做的只有猛飲烈酒,倒頭酣睡,卻不免夜來清醒,輾轉反側,孤寂中,看“楊柳岸,曉風殘月”,憶“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盼何時杯重把,共敘歡娛情。滯留的一方要麼“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要麼“無言獨上西樓”,看“月如鉤”;要麼“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更有力勸“明月樓高休獨倚”,以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還有“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只得“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儘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卻仍是青鳥不傳雲中信,只落得腸斷白蘋洲。愁極恨至,“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五)望遠思歸的象徵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像和聯想。寧靜的月夜裏,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友人。

1.思鄉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這首《靜夜思》是中華泱泱五千年文化中最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一,被譽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更深夜靜,月光清冷,遠客思鄉。親人遊子同沐一輪明月,怎不勾起羈旅之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這種濃厚思鄉之情,在《遊秋浦白笴陂二首》中也足見一斑。“天借一明月,飛來碧雲端。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由碧雲端的一輪明月,引發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思念。隔著重重的山水,“故鄉不可見”,滿腔愁腸寸斷,只能遠遠朝著故鄉的方向久久凝望,感情是多麼的深沉、綿長。

正因月到中秋這個團聚的日子分外明,月必然要擔起望遠思歸的職責。“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的不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期盼,杜甫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在“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中,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割刮。千裏共嬋娟時,更是“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一樣的月光,一樣地照著你我,但最讓人掛懷的還是故鄉的那一輪。因為在思鄉者的眼裏,月是故鄉明!離家千裏,天各一方,共對明月,不是“不知秋思落誰家”,而是“今夜月明人盡望”啊!這淡淡的鄉愁後面,藏著的是遊子一顆脆弱的心。

2.懷念親人、友人

從月亮的特徵來看,儘管人們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和這一特性有關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看著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望著同一輪明月。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於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

除卻對家鄉的思念,李白的明月還寄寓了對友人的深摯情懷。其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千年來便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好友王昌齡左遷龍標,於是詩人將自己對朋友的思念、關切、安慰寄託給天上這輪澄澈的明月,願這祝福能通過明月遙寄友人。此句堪稱借詠月抒寫友情的千古絕唱,其中那如明月般純粹的友情也是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豔羨的。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這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是無言的相思化作空中玲瓏秋月;“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秋月當空,知音難覓,無限的惆悵向誰訴?當誤聞日本友好使者晁衡不幸遇海難,詩人淚眼向月,慟哭不已:“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在這裏,日本友人竟成了詩人心目中最聖潔的明月。

其他以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的空虛落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深情寄託;“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淒美祝願;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等等,舉不勝舉。

3.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之情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女子形象,又如李白的“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最著名的要數那首《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又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寫長安城中的思婦乘著月色,忙著趕制寒衣,以寄送給在邊地的丈夫。她們渴望早日結束戰爭,好讓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發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此時的明月不但有相思之意,更蘊涵悲涼淒婉。征人思婦,兩地相思,共看一輪明月,豈不叫人苦顏歎息?秋風吹不盡玉關情,但願早日平胡虜,罷遠征。“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也是明月中的思婦望歸。“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南宋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彎彎的月牙兒的殘缺形象與夫妻別離、飄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輝映,催人淚下。

(六)寂寞清愁的象徵

從月亮的亮度和質感上看,月光雖明亮,但與太陽的光輝相比,她仍然顯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陽那樣讓人感到溫暖,有時甚至讓人感覺有些淒清、悲涼。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與雅致,烘托出清幽寧靜的意境。

夜是靜寂的,月是冷峻的,那光的亮白在愁人的眼裏就是慘白的。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的詩句,南北朝時謝靈運也有了“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等哀愁的詩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中,那月下的孤墳,在清冷的月光下更讓人寒從膽邊生,淚從腮邊落。“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裏月凝哀愁,“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是詩人寫盡歷經滄桑的心寒與孤傲,還有“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哀傷與感慨,“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是宋詞的迷茫無助。

人們熟知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科場失意,“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的清寂慰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羈旅之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在淒惻孤寂中靜聽天籟……在唐代詩人中,月作為愁緒的意象,構思巧妙,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和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

五、月的哲理意象

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麼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徵和世事變遷的永恆見證。

李白《把酒問月》中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亙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麼的短暫,這幾句詩句將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讀來意味深長,盪氣迴腸。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本詩開篇便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一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交錯,物是而人非。本詩表面上看寫月夜的美景與對李廣老將軍的推崇之情,實際上,詩人以李廣自喻,抒發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廣一樣的豐功偉業,但卻因為小人的陷害而無所作為的無奈與悲涼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無究已,詩人從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種欣慰。“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有了這樣的徹悟和看透之後,你會不會又突然多了一份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感傷?

浩瀚飄渺的漫長的歷史長河,曲折複雜的坎坷人生。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裏,月亮成了歷代文人吟詠不厭的對象。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溶進月光裏,注入明月中,從而使月亮這一無生命的物象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詠月之意象。分析和探討中華文化中月的意象,對全面認識和理解詩人詩歌創作的多樣化藝術風格和鮮明個性特色有著重要的作用。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