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常识 中华民乐——中国歌谣曲

中华民乐——中国歌谣曲

 劳动歌

劳动创造世界,也激发了人民唱歌的热情,人们歌唱劳动,在劳动时唱歌。在劳动歌里你会听到:

牧笛声声,猎歌阵阵,渔舟唱晚,伐木叮叮,川江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都是一幅幅劳动的画卷。一通《薅草锣鼓》使我们看到了田野劳作的场面,采茶姑娘的歌,伴着蜂飞蝶舞,养蚕娘子的歌更加细心周全;纺织姑娘在汽笛催促下进厂,伴着机器轰鸣直到夜晚,煤矿工人累得背驼腰弯;工匠歌不仅诉说着生活的艰苦,还传播着生产经验。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采诗察俗的传统,所谓"观民俗,知厚薄",统治者从民歌民谣中察得民风、民俗,知其政治的得与失。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有批抨、有讽刺,也有赞颂,美刺兼备。

 仪式歌

仪式歌是伴随着祭典婚嫁、祈福、禳灾等各种仪式而唱的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某些仪式被逐渐淘汰或遗忘,这些歌也会随着变化而消失。因此,它的民俗价值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就其应用的仪式来看,大体可分为祭典歌、礼俗歌、节令歌、袂术歌四种。其中礼俗歌又包括婚嫁、丧葬、盖屋、祝寿、小孩洗三、过百日等等。

我国的各个民族大多是多神信仰,天神地祗、风婆、电母、山神、土地,甚至树有树神、井有井神,因而形成各种祭祀仪式,祭祀时祈福、禳灾所用的祝祠,就是祭典歌。

中国又是礼仪之邦,很注重人们交结的各种礼仪,这就产生了礼俗歌,其中婚嫁是人生大礼,仪式很多。从说媒、定婚、备嫁装、哭嫁、迎娶、拜天地、入洞房直到三日后回门,都有一定的仪式,伴随着这些仪式的进行,人们又有各种的心愿、期盼和祝福,这就产生了不少歌摇,也创造了人们唱歌的机会。其中尤以哭嫁歌最缠绵悱恻,情感真挚动人,以四川的《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和上海的《哭嫁歌》为代表。盖新房在过去人民的生活中是一件大事。从选址、选梁到垒墙、上梁,从盖院门到贺新居都有一套仪式,随着仪式的进行也有各种歌唱或祝词。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各少数民族又有各自独特的节日。仅以汉族而论,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灯节,以后是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我国农历又把一年分为廿四节气,每个节气有个节气孔的气温变化、农事劳作。这些节日都有歌,就汉族的节令歌来说,以春节前的"社火"和正月十五灯节最热闹,所唱的歌也最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也早已闻名于世。

 情歌

情歌是广大人民对爱情、婚姻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间由于相爱而激发的各种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从文学的角度看,民歌中情歌的艺术性最高,有许多动人心神的精品,其根本在于情真意切,比喻多彩,是心灵的呼唤。各民族的优秀情歌,无不以真挚、热烈、深沉的"情"和贴切生动的比喻、机智巧妙的表达方法争善。

情歌当然是表达彼此之间的感情的,从初相识、赞慕、试探、相恋、热恋、定情、结婚、婚变、抗婚、送别等等都有很多歌。各地风情不同,人物性格各异,情歌的风格也不同,有的温柔敦厚、委婉含蓄;有的爽朗俏丽、幽默含蓄;有的直抒胸臆、坦率真诚;有的豪放粗犷、富有情趣。唱情歌的人虽然有些并没读多少书,有的甚至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但运用赋、比喻、写景、状物、拟人、借喻、谐音、双关等方面绝不遂色。他们借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抒发情感、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其巧思慧结,令人惊奇。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有唱歌求爱的风习,西北地区的六月六花儿会时,当地各个民族青年男女都去"浪山"、唱花儿求欢。"花儿"本是歌唱中男方对女方的昵称,女方则称男方为"少年",而这种对情人的称呼,却成了山歌的名称了。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墟,动辄万人云集,对歌谈情,使善歌的刘三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歌仙。侗族的行歌坐月,瑶族的坐歌堂,藏族的雪顿节、采花节,还有彝族阿细跳乐、白族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虽然风俗各异,但都是以歌传情、以歌定情,这也是情歌特别多,而又异彩纷呈的原因之一。

 生活歌

民歌民谣都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这里的生活歌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主要有反映社会的不平歌,如"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泥衣裳……"和"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多如毛"。还有苦歌,如长工歌、穷人苦等。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也有反映,如童养媳、小丈夫、寡妇苦等等。还有教人如何待人接物的知识歌;描绘某些世态的世态歌;劝人戒烟、戒酒、戒赌、戒色、劝人行孝的劝戒歌,此外还有写景、状物、介绍土特产及风俗的风物歌;以及专门逗人乐的诙谐歌或滑稽歌。所有这些歌都是生活歌,它们都有着丰厚民俗价值,是社会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历史传说故事歌

人们在唱歌时往往以一些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歌唱封象。可以从三皇五帝一直唱到当今,有时也以知识竞赛式的互相盘问,对当地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歌唱来流传。

全国闻名的传说也用此形式流传,如《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当地或某一民族有影响的传说或人物,也往往在歌唱中流传。

以上都是历史上有根有据的事件人物傅说,还有些虽无根无据,但它是流传在人民中的故事,也借唱歌的形式流传。

历史传说故事歌,有长有短,短的三四,提到一个人物或事件,长的从几十行到几百行不等,这类歌很受人们的欢迎。对人物事件,或褒或贬,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儿歌

每个人从出生后,就生活在儿歌的氛围中,母亲的摇篮曲(催眠歌),是每个人最早听到的歌唱,也是记忆中美妙的歌曲。几个月后,大人们就教孩子认识各种事物了,先从本身做起,教孩子认识大拇指、二拇弟,教孩子认识头、耳、口、鼻,逐渐推开去认识身边的事物,会说话了,就教他数数、唱歌;再大一些就可以做游戏了,先是同父母、姐妹、爷爷奶奶一起玩,然后就是同小朋友一起玩,直到童年结束。

儿歌有摇篮曲、事物歌、游戏歌,还有颠倒歌、顶针格、绕口令等。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