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常识 中华民乐——民间器乐曲

中华民乐——民间器乐曲

  独奏音乐

「歌诵之兴,其自生民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阅」。中国民间器乐文化的历史之久远,之绚丽多姿;地方风味之浓郁、之独特,在独奏方面,反映的最为鲜明,举凡民族乐器的吹弹拉打,各地都有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往往以具有鲜明少数民族乐器特色及其特定的演奏组合方式而著称,在四川、湖南等地的芦笙曲、直箫曲;新疆的热瓦甫、都他而弹唱;西藏、青海等地的鹰骨笛吹奏等。在中原和东北、西北,有历史悠久、蕴涵深厚、风味淳朴的民间唢呐独奏音乐;东南地区有文明遐迩的广东汉乐筝曲、闽南筝曲等。

  合奏音乐

合奏音乐中,以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等最为繁盛。

「笛箫引仙来,唢呐催鬼去。」生活中充满喜与乐,悲与苦,让一种音乐形式伴随着自己的生活酿出足够畅快的滋味来,莫过于鼓吹(吹打)乐。它是以唢呐、管子、笛子等为主奏乐器,辅之以打击乐的合奏样式。

鼓吹乐在我国民间与乐器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历史传承最为悠久,结合礼俗传统最为密切,人文价值和音乐艺术价值最为丰厚。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农村的节日喜庆活动,民间婚丧仪式中,甚至小儿满月、老人寿诞、建屋上梁,往往都有吹鼓乐班参与其中。

吹打乐在北方的山西省等地,是与鼓吹乐并列的乐种,其特点是吹打并重。在南方,其基本特征及功用与北方鼓吹乐大致相同。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祁甘雨,以介我稷,以鼓我士如。」锣鼓乐在中国各地,如鼓吹乐一样,历史久远,丰富多彩,也是节俗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艺术,是溶入人民群众生活极为深广的器乐类别。山西的绛州锣鼓、青海的社火锣鼓、浙江的舟山锣鼓、湖南的土家族打溜子、广东的潮州大锣鼓等等,充满地方特色和人文情趣。在乐曲的结构方式上、在节奏的丰富多彩方面、在乐曲的深厚意蕴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人文和艺术价值。

「丝竹发歌声,假器扬清音。」全国各地大都有丝竹乐或弦索乐流传,他们无不特色鲜明,韵味隽永。在北方有山西、内蒙古的二人一牌子曲、北京有弦索十三套、山东有碰八板、河南有板头曲;在江南,演奏和欣赏丝竹乐,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更是人们音乐生活中休闲的一种独特方式。

  宫廷音乐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中国有史以来,「先王」作乐以歌功颂德,历朝历代无不如此,故中国之宫廷音乐是一种博大精深、极富历史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自北魏设立乐户籍制度以后,宫廷音乐的乐人,大抵来自民间乐户,明清尤其如是,这就是说,宫廷也是民间音乐发展与传扬之地,宫廷音乐也是民间音乐生存发华之所在。《北京卷》、《河北卷》、《内蒙古卷》,均收有一部分宫廷音乐内容。

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九歌·东君》中均描写了民间祭祀神时的歌舞鼓乐场面。长久以来,人们通过一定的仪式把本民族(氏族)的人文文化与情感贯穿于其中,使之呈现出一种先民音乐文化天人合一的神秘性、震撼性。《内蒙古卷》、《黑龙江卷》等收有萨满祭祀音乐,反映出北方的蒙古族、达翰而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人民中的祭祀音乐文化特色;《湖南卷》《贵州卷》等,也收有一些地方型的祭祀、法事仪式乐,反映出当地人们传统的人神交流和礼祭亡灵的风俗等;《山东卷》《北京卷》、《湖南卷》对祭孔音乐做了收录。

  宗教音乐

中国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本集成对这三种宗教音乐作了充分的辑录,全国各地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音乐的基本面貌,均可从中阅览。

 

最后更新 (2011-07-28 10:32)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