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常识 备课资料——《佛学思想》佛教的发展

备课资料——《佛学思想》佛教的发展

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但是,当时对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佛教依附于黄老之学,以其相近、相应的思想进行类比、解释,在皇室宫廷的狭小天地里,十分微弱而缓慢地传播着。随着越来越多的佛经被翻译成汉语,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从三国两晋开始逐渐流传开来,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品格。魏晋时代,佛教与玄学合流,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借“玄学”之风繁盛起来;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汉地佛教的第一个高潮,“六家七宗”的纷争就出现在此时。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之后,中国佛教进入了宗派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并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确立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除禅宗、净土宗持续发展之外,其他宗派已经消失或者影响甚微了。但是,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比如:

佛教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心性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和改变了尔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以课本第七单元将学到的宋明理学为例,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禅宗和其他一些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比如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王阳明则进一步讲“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可以说是直接导源于禅宗的理论:“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坛经》)。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从文学上看,魏晋以来,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与先秦两汉文学不同的面貌,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佛教经典的文本和佛教理论对读书人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诗和俗文学(讲唱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比如,伴随着佛教传入的声明论,导致了音韵学上四声的发现,从而推动了唐代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在内容上,一方面带来了浪漫主义的绮丽想象,中国固有的文学写实性强一些,很少超时空、超现实的幻想和想象,佛教展示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从地狱的愁苦、天堂的富丽直到净土的精妙、佛国的庄严,无奇不有,影响所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比如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有的直接取材于佛教故事,像《西游记》故事的基本框架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印度取经的史实,菩提祖师半夜传法术给孙悟空,也是从佛典所记载的禅宗五祖弘忍三更传法给六祖慧能的传说中取来的;有的则借用了佛教人物,塑造为中国的神仙。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就是直接采自佛典中的护法神“那吒”。另外,佛教对于古典小说和诗歌在思想内容的渗透也很严重,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世事无常”思想,在魏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的表现。

从语言上,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比如“世界”“信心”“导师”“习气”“心地”“方便”“烦恼”“实际”“障碍”“功课”“作业”“一刹那”“生老病死”“自作自受”“逍遥自在”“半斤八两”等。不少歇后语和俚语,也都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比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

 
登录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