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资培训 论文选登 对成为一名“优秀语言教师”的理解和探索(中)

对成为一名“优秀语言教师”的理解和探索(中)

对成为一名“优秀语言教师”的理解和探索

 

——在与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研究生座谈时的发言

(2008年5月31日于北京语言大学办公楼412)

 

刘威

 

(美国密西根大学汉语教学部主任)

 

 

 

发言概要:

 

一.在北语的教学经历 —— 积极实践“听说法”

二.在美国内华达大学学习和教学的经历 —— 初次尝试“人本教学法”

三.“人本教学法”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 挫折中的困惑和思考

四.发现“人本教学法”的理论支持 —— 平克的“语言本能”学说

五.什么是“人本教学法” —— 教学原则、方法及其他

六.“人本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 在对汉语特殊句式教学上的尝试

七.结语

 

前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7dd97f0100kobk.html

六.“人本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 在对汉语特殊句式教学上的尝试

 

    刚才提到,虽然在正规的教学机构全面进行“人本教学法”的试验不太现实,但我一直试图在常规教学中小规模地,局部地运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汉语特殊句式的教学时。下面以“把”字句的教学为例来介绍“人本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首先来看看学生“把”字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 “把”字句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学生“把”字句的问题是出在文法结构上,根据我的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赵金铭(2003)提出了外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的等级序列:

 

1).   *   汉语中不可能出现的句子              (完全不可以接受) 

2).  * ?不符合语法格式的句子                                                        

3).   ??符合语法格式的不正确的句子                                            

4).   ?  造得不好的句子                                                                      

5).       汉语中正确的句子                     (完全可以接受)

 

    根据这个等级序列,我们对从三年级学生的作业中收集到的133个有关“把”结构的病句进行了分析和统计,结果发现,在各类有偏误的“把”字句中,“不可能出现的句子”9个,占6.8%; “不符合语法格式的句子” 48个,占36%;而“符合语法格式的不正确的句子”76个,占57.2%,这样的句子如:

 

(1)她知道她要面对现实,把现状改变好。                 

(2)我很需要那本书,请你一定寄来那本书。

 

    (1)句的问题是不该用“把”结构而用了,(2)句是该用“把”结构而没有用。这两个句子词的组合都符合文法,但是实际上母语者从不会这样说,这些句子就是“符合语法格式的不正确的句子”。统计中发现,在“把”字句的掌握方面,学生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句法结构上的,而是发生在语义层面上的句式误用,即该用的时候不用,不该用的时候用。

               

    目前教材对“把”结构的讲解方式是单句内句法成分的说明和限制,如对动词、介词宾语的限制等,练习方式包括:改写句子,给“把”字句填写补语、动词等成分,翻译练习等。这些练习还是局限在语法形式的范围内。

 

    这些在“听说法”原则指导下的讲练方式能不能解决我们上面说到的“把”结构的主要问题呢?“人本教学法”的学习方式有没有不同的效果呢?为了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把”结构学习效果上的差异,我们设计了两个练习,一个是基于“听说法”原则的句法练习,第二个是符合“人本教学法”原则的,我们称之为“句式的练习”。第一个练习使用的语料是一篇约600字文章,题目是“怎样吃螃蟹”。这两个练习的被试者都是密西根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班的学生。先来看句法练习:

 

2. 句法练习

 

练习步骤

      

(1)按照教科书,用课文和语法规则讲、练“把”结构

(2)教师将用于练习的语料“怎样吃螃蟹”中出现的12个“把”字句译成英文

(3)让学生把这12个句子翻译成中文——即我们教科书中常用的翻译练习

(4)请5个母语为汉语的人做同样的翻译练习

(5)比较两组被试的表现

 

这12 个英文句子如下:

 

(1) . No matter how hot the crabs (螃蟹)are, you have to clean the crabs first.

(2) . You can soak (泡) the crabs in the bowl for a while.  

(3) . You should boil(烧开) the water first.

(4) . After that, you should put the crabs in the pot.

(5) . Cut the ginger(姜) into thin pieces(丝).

(6) . Place the ginger slices in the bowl.

(7) . It is better to break the crab into halves.

(8) . Although the crab is not easy to eat, people still finish the thigh(腿) to their best abilities.

(9) . You have to think of an idea to get the meat out from the thigh.

(10) . You can use toothpick(牙签) or fork to get the meat out from the thigh.

(11) . Don't bite (咬)so hard that you spoil your teeth! *

(12) . It is better to use soap(香皂) to wash your hand cleanly.

 

比较 

 

A. 两组被试的表现

 

                  人数      句子总数   “把”字句   正确句   出现率      正确率

母语者被试        5             60         57                  95%       26.7%  

学生被试          10           120         32           14              11.7%

 

(有的被试用“将”代替“把”,这样的句子也被算作“把”字句。)

 

              B. 学生组语法偏误情况

           

应有“把”字句                                    错句                                         错误率   

          120                                                 106                                            88.3%                

                                  结构问题句    比率    应用问题句  比率

                                         18             17%         88              83%

 

统计结果显示这一练习并不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字句出现率低。虽然练习量大——10人共翻译了120个句子,但“把”字句的使用率很低,只有 32个“把“字句,占四分之一(26.7%)。

(2)正确率低。120个句子中只有14个句子是正确的,只占11.7%。基本上没有达到练习的目的。

(3)没有解决主要问题。有两个数字说明了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个是两组被试在使用“把“字句上的差异很大,达到68.3%,这个数字说明学生在三分之二的该用“把”结构的情况下,不用或避免使用。第二个数字是“把”的应用问题错误率占到83%。句法错误只有17%。说明老师讲练方式在解决“把”结构的主要问题上效率很低。

 

    上面提到,学习文法并不是学习多少多少的规则,而是要掌握将语言从深层转换生成表层结构的那个 “key”, 即心理语法,只对表层结构和形式进行操练,而且是以一个个单句句型为语法教学单位,就“把”来练“把”,学习者虽然被动消极地接受了“把”字句句子内部结构的规则,但仍然缺少对这一语法单位在前后意义配合上的内在规定性的把握,所以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才用“把”结构。这就是 “drill”这种操练句型的方式在语法教学上存在的局限——只治表不治本。

 

下面我们来看看句式练习的效果如何。

 

 

3.句式练习

 

      我们先来谈谈设计和进行句式练习的前提条件——语义分析。

 

      对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说话前就有了对语义的确切理解,成串的文字像流水一样的透明,我们很自然地就掌握了语义。而对中文的学习者来说,了解语义对句式的要求是最为困难的,这是中文的心理语法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搞到的一个 “key”,因此,能够用“人本教学法”教中文的老师的语义分析能力一定是高超的,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帮助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效。下面我们以张旺熹对“把”结构所进行的语义分析为例,说明语义分析研究对提高“人本教学法”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意义。

 

    根据张旺熹的研究,“把”结构所处的语义关系可以归结为7类,它们都表明各种语句形式中的“把”结构的语义核心是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把”结构在语用上的基本规律是:它总是出现于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样的语境之中。“把”结构的语句形式,可以归纳成下面四种形式:

 

A.标准语句形式:原因 + 把字结构(手段)+ 目的;

B.致使意义语句形式:原因 + 把字结构(结果);

C.引导意义语句形成:把字结构(手段)+ 目的;

D.相对独立的语句形式:“把”结构强调目的性,主观性和结果性。

 

    那么,在这四种形式中,B,C,D 三种形式也都可以进一步归并到A 形式的相应部分之中去。这样, “把字结构” 各种语句形式的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祈 使 句

主观判断句

               

相对独立的把字结构

目的性/主观性

             结果性

 

 

 

 

            

标 准 语句形式

句子(原因)| + | 把字结构(手段)| + | 句子(目的)

 

 

致使意义语句形式

句子(原因)|+ | 把字结构(结果)

 

 

 

 

 

 

引导意义语句形式

把字结构(手段)|+ | 句子(目的)

 

 

 

 

动作描写句

 

 

   

    从各种语句形式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标准语句形式是各种“把” 结构语句形式的核心所在。它表明,“把”结构在实际语用中,应该处于一个因果关系的意义范畴之中,即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第二个我们称之为句式的练习中,我们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研究成果。

 

    句式练习是这样做的:我跟学生说,老师喜欢各国美食,但自己不会做,你们能不能教我做一道菜?我说你们得把要用的材料带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演示怎么做。最后,为了让我能记住,把你教的内容写成一篇短文,备查。

 

    做这个练习以前,我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工作流程,可以用下面图示表示:

 

 

       学生                                           教师

 

产生表达需要                                          激发 

                

 

创造自然语境                                          辅助   

                           

                        

明确语义关系                                           提示

                                   

 

句子(原因)+ 把字结构(手段)+  句子(目的)

               

                              提问:要做什么     +     怎么处理材料     +  结果怎样

                                          原因                    需要怎么做             达到什么目的  

                                          需要                    用什么特别手段     出现什么效果

 

                              句式:要想……        就得(把)……  这样就……

                                          为了……        得先(把)……  使……

 

达到语义要求                                                 使用“把”字句

 

       

    这是学生从产生表达需要到能使用正确的语句形式来实现和完成表达的一个自主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激发和辅助的作用。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就是进行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提问——语义提示,帮助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语义关系形式,使他们对于句式的选择和语句的表层结构的试验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

 

(1)创造自然语境

          

    教师在建议表达范围后,具体表达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所以语境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对其中的各种限制条件自然清楚。不用被动地去理解别人制造的语境。语境问题很关键,有些研究者,比如,刘颂浩、汪燕(2002)也注意到训练“把”字句时的语境问题,他们做了一个实验,人为设计了16 个语境,结果“把”的使用率也只30%。比我们翻译练习的26.7%稍好一点,结果并不理想。

 

(2)语义提示

 

      教师在进行语义提示中所问的问题都是基于对“把”字句的研究发现而设计的。如:前面提到的张旺熹的语义分析研究;刘一之对“把”字句中的语义中心转移的研究,以及金立鑫的发现:当后续句与前接句的宾语同指时,后续句倾向于使用“把”。根据这些发现,我们让学生先把他要使用的材料摆在桌子上,这些材料其实都是潜在的“把”的宾语,而“把”的宾语是“把”字句的语义重心,所以我们对这些“把”的潜在宾语不断进行提问。在语义提示下,学生会不断地用“把”结构来进行表层的文法形式——句法和句式的试验。

 

    “把”字句强调的是行为动作的手段和目的,结果或原因。所以“把”结构的研究显示,“把”字句常有一些明确的词语单位作为标记。从统计来看,经常使用的形式有:因为/于是/因此/……,就把……;要想……就得把……;把……,这样就/就可以/就能/就行了……;等等,教师注意提示这些连接词,让学生顺着说下去,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完整的“把”结构的语义形式,并多次重复这个经验使其不断地得到强化。

 

4.句法练习和句式练习效果比较

 

    句式练习的效果如何,通过它同句法练习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通过统计学生的短文中的“把”结构句子,我们得到了句式练习的研究数据,以下从两个方面比较句法和句式练习的效果:1.使用与否 2. 正确与否

 

 

                             句法练习                                  句式练习

                                                 学生被试     母语被试            学生被试    说母语者

“把”结构句子总数              120                60                      126                126

实际使用                                    32                57                      101                126

使用率                                        26.7%          95%                     80.2%          100%

使用率差异                                          68.3%                                      19.8%

 

      实际“把”字句                        32                               101                                           

      结构问题句                                18                                               23    

      比率                                            56.3%                                        22.8% 

                                             

正确句                                        14                                              78

正确率                                        11.7%                                       61.9%  

 

           比较结果后发现:

 

(1)句式练习所使用的“自然语境”和“语义提示”使学生在句式使用方面的错误率明显降低。这表现在和说母语者的使用率差异上。句法练习中的差异是68.3%,也就是三分之二强,而句式练习的差异率降到19.8%,不到五分之一。

(2)句式练习不但使学生在语义语用层面上的错误率明显降低,在结构方面的错误也有效减少了,从56.3%降低到22.8%。

(3)正确率在句式练习中大幅提高,(1)和(2)是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句式练习中“把”字句句法结构偏误的特点:

 

(1)“把”的宾语的错误率为零

(2)“把”字句中没有使用单一动词的情况

(3) 错误集中在补语上

 

    因为做美食要用的材料,也就是“把”的宾语就在桌子上摆着,学生手里拿着这些材料,所以他一定会说“把这个”而不是“把一个”。在老师的提问中(语义提示),学生渐渐明确在“把”字句中,通过行为动作后总会有一个结果,所以没有人使用不能用于“把”结构的动词,或使用单一动词。句法结构方面的错误集中在补语上,而这些错误与学生对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掌握好坏有关,并不一定说明他们对“把”字句的语义的理解有偏误。这些发现说明了有些句法层面上的错误实际上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其语义内容造成的。

 

     我们练习的是与动作有关系的“把”字句,“把”字句还有其它的语句形式,如主观判断句,“我把妈妈当作我最好的朋友”等。根据张旺熹的研究,这些语句形式占到“把”字句的15%。我们可以在学生明确了“把”的最基本的语义关系和要求后,帮助学生“悟”到“把”结构的这些“引申”或说“抽象”的用途。

 

 

  

 

最后更新 (2011-02-28 22:44)

 
登录表单